一種用竹葉或葦葉包成三角錐體或其他形狀的糯米食品,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,楚人每于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江祭之。后世沿其習(xí)俗,以粽子為端午節(jié)食品。又叫角黍
粽籺,是籺的一種,俗稱“粽子”,又稱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粽籺是一種粽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,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慶食物之一。
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(xiàn),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。到了晉代,粽成為了端午節(jié)慶食物。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傳統(tǒng)食品之一,亦傳播甚遠(yuǎn)。日本、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緬甸等地也有吃粽的習(xí)俗。
常見的粽子種類有:“蛤蔞五花肉粽”、“臘肉香腸粽”、“薄荷香粽”、“豆沙粽”、“蓮子粽”、“松仁粽”、“蛋黃粽”、“鮮肉粽”、“火腿粽”、“竹葉粽”、“艾香粽”、“甜茶粽”等。
包粽子是端午節(jié)的一種傳統(tǒng)風(fēng)俗。首先要準(zhǔn)備好粽子葉,老北京包粽子的粽子葉一般是葦葉,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稱為粽葉。其次則是準(zhǔn)備粽子里面的餡料,將餡料置于粽葉中,粽子則完成了。
正常的粽葉應(yīng)該是黃綠色略顯陳舊。包出的粽子有一種粽葉的香味而不是其他的怪味;如果煮完粽子之后,水是淡黃色,那說明這粽葉沒問題,否則,那粽子還是不要吃了。
粽子的來源
粽子源于中國漢族間,相傳與紀(jì)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有關(guān),為端午節(jié)應(yīng)景物之一。傳說粽子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制作流傳的。
目的是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而損壞,故將粽子作為魚餌投放。于是,每年的那一天,人們便以互相送粽子來作為對屈原的紀(jì)念。
粽子的造型因各地的民俗風(fēng)情不同而異,說法也不盡相同,有稱正三角形、斜三角形、螺角形、鏟頭形等;或稱三角形、四角錐形、枕頭形、小寶塔形、圓棒形亦可。
粽子的食用方法
粽子在吃的時候是不能吃的太快的,粽子是由糯米組成的糯米的粘度是比價高的,如果粽子吃的太快對于腸胃造成的負(fù)擔(dān)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,吃的太快也是不利于人體的消化的,在吃粽子的時候要吃的慢一點才會有助于腸胃的和人體的消化。
在吃粽子的時候一定要等粽子熟透了以后在吃,粽子在煮的時候要用小火慢慢的熬了之后才能真正的煮熟,如果吃了不熟的粽子,不僅味道非常不好吃,而且不熟的粽子也是非常不容易消化的,不熟的粽子會對于腸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。
在購買粽子的時候建議選擇真空包裝的粽子,這樣的粽子保質(zhì)期一般是比較長的。如果是自己家里面包的粽子保質(zhì)期也是非常短的,現(xiàn)在的天氣比較熱,粽子一定要及時的吃掉,如果再次吃的時候冰箱中的粽子一定再次煮熟以后才能吃。
制作步驟
1.選23片粽葉,把這些粽葉錯開折疊,即上面的粽葉壓住下面粽葉一半即可。
2.把粽葉折疊成漏斗形狀。
3.在這個漏斗中先放一小半江米,再放幾粒紅棗,然后再放點江米把紅棗蓋住。江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,太少了粽子很癟,太多了包不住。
4.折疊粽葉使粽葉把江米全部包住。用棉線纏繞粽子4―5圈,系上活扣,吃粽子的時候方便解開
產(chǎn)品簡介:
粽子蒸煮鍋以有一定的壓力的蒸氣為熱源,具有受熱面積大,熱效率高、加熱均勻、液料沸騰時間短、加熱溫度容易控制等特點。
本鍋內(nèi)層鍋體(內(nèi)鍋)采用耐酸耐熱的奧氏型不銹鋼制造,配有壓力表和安全閥,外型美觀、安裝容易、操作方便、安全可靠。